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5|回复: 0

[交流] 新思路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0

回帖

6万

积分

超级版主

积分
63150
发表于 2023-12-5 12:50: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个重口味的研究:粪菌移植,这项研究也与糖尿病有着很大的关系。
    粪菌移植技术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2013年十大医学突破”之一,可以治疗腹泻、便秘这些胃肠道病症,还有糖尿病、肥胖症、自身免疫性疾病、肠道过敏性疾病、神经发育异常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等。迄今,全世界有数千例患者接受粪菌移植治疗。
   


    粪菌移植重建肠道微生态环境
    肠道菌群平衡与肠道免疫、肠道过敏、肠道肿瘤形成、肥胖和糖尿病等疾病有直接的关系。
    在人体肠道内寄生着1000多种100万亿个细菌,经过漫长的进化,它们与人类达到了一种共生共存的状态,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肠道菌群”。
    肠道菌群与人体有着难舍难分的关系,在某些异常情况(比如大量抗生素使用)下,肠道菌群出现紊乱,会导致各种各样复杂的疾病产生,纠正这种肠道菌群的紊乱,是治疗疾病的正常思路,粪便菌群移植则是治疗的有益尝试。
    粪便菌群移植是将健康人粪便中的功能菌群,移植到患者肠道内,重建新的肠道菌群,实现肠道及肠道外疾病的治疗。
    该操作过程可以使用的移植物包括健康者的新鲜粪便、冻存粪便(现演变为胶囊形式)或者从正常粪便菌群中提取、加工和生物合成的微生物组合体,再通过鼻饲管(或肠镜)送入患者肠道中。
    这样一来,患者肠道内就有从健康者粪便中带来的大量存活的正常菌群,肠道微生态环境得到重建,对艰难梭菌的定植重新具备强的抵抗能力。目前,虽有多种活菌制剂用于治疗肠道疾病,但其含菌量与菌群多样性远非粪便可比。
    “粪菌移植就是把健康人大便中的细菌移植给患者。”南医大二附院消化医学中心副主任张发明说。一个正常成人体内的肠道菌群数量可达1000种以上,如此庞大的细菌群体驻扎在肠道内,构成了一个极为复杂的集体,称作肠道菌群(关于糖尿病的一些控糖疑问,具体的可以加营养师微信咨询:itangyqh)。
    对于人体来说,维持肠道菌群处于正常的平衡之中,是保证机体健康的重要一环。“正常肠道内的菌群种类或是数量被打破时,人就会生病。
    我们从健康人粪便中提取微生物,让其在患者的肠道内定居,重建患者体内的不良环境,从而恢复健康,这就是粪菌移植。”张发明介绍,如果问题单纯是菌群失调引起的,多数人只需要一次移植就够了,少数人要两三次。
   


    一种“神奇的”治疗方法
    早在公元 4 世纪和 16 世纪,我国医学先驱葛洪和李时珍已尝试使用“粪便移植”的治疗方法,东晋时期葛洪所编著的中国第一本急诊医学书《肘后方》,以及《本草纲目》中就有人粪入药的记载。药名叫作“黄龙汤”。
    但直到 2010 年由 美国医生Silverman 等发表了一篇概念验证性论文之后,粪便菌群移植才真正开始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
   


    截至2012年9月,美国、欧洲和澳大利亚的十余位临床医生在医学期刊中报道了自己施行的粪便菌群移植案例,300余例复发性艰难梭状芽孢杆菌感染(CDI)患者中,90%以上的人完全好转,疗效远超抗生素。
    2013年,粪便菌群移植被写入美国医学指南,用于CDI的治疗。除了CDI,该技术还可治疗炎症性肠病(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肠易激综合征、不明原因腹痛、腹泻、便秘,还有糖尿病、肥胖症、自身免疫性疾病、肠道过敏性疾病、神经发育异常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等(这些疾病都存在肠道菌群不足或菌群紊乱的问题)。
    “粪菌移植”治疗的疾病
    1、抗生素相关性腹泻:菌群失调、难辨梭状芽胞杆菌肠炎。 2、严重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 3、难治性便秘(老年人多见)。 4、难治性肠易激综合征。 5、肥胖与糖尿病。 6、肠道免疫缺陷与过敏等。
    捐粪的条件比献血还严格
    捐粪首先要排除供者血液和粪便中可能含有的病原体。除了化验指标,还必须同时排除15项条件,如近期所服用药物、所患疾病、性生活方式等。
    在一定程度上,捐粪比献血的要求还高。找到合格的粪源,尤其是在成人人群里,并非易事。
    5种途径进行“粪菌移植”
    1、口服。 2、通过鼻子插管进入十二指肠把菌液注入。 3、通过胃镜注入到患者消化道。 4、肠镜伸入到大小肠交接处,注入菌液。 5、灌肠。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女主点评论坛

GMT+8, 2025-1-22 23:56 , Processed in 0.056643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